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愚昧者的愚昧》读后感(愚昧无知的人有多可怕)

2022-08-18 22:29 作者 :小品 围观 :

前言

自欺听起来是挺不可以思议的一件事情,一个人怎么可以欺骗得了自己呢?例如大脑已经知道A是对的,怎么能强行让自己认为B是对的呢?还真可以。有证据显示,大脑中有一个部分,居然是专门用来欺骗其他部分的。

这个非常有意思,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欺骗自己呢?

一、我们为什么要自欺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对于人类来说,最好的结果是手、眼、口、鼻等感官协同工作,描绘出一个极其客观的世界,然后帮助人们做出最好的应对决策。

可现实生活中却不是这样,我们的大脑经常无意识地歪曲信息,又常常出于自我辩护去攻击那些看穿了真相的人,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到底有什么理由自欺,有什么理由让感官不反映真实情况?

有一个最先能够想到的答案:自欺是为了更好地欺人。

自欺能够欺人的理由很简单:

当我们自欺了以后,骗人的时候就不需要想,不需要思考该怎么撒谎,因为先把自己骗了,那么在骗人时就足够真诚。比如拳手在拳坛上哪怕不知道对手实力,也会自欺说一定能赢,于是就会露出自信的眼神,自欺得越厉害,这种眼神就越真,让对方心里发毛。当自欺或自我麻痹了以后,一旦谎言受到质疑,我们就能非常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而不用背负「强辩」的心理负担。

有部动画片叫《死亡笔记》,里面有个人叫夜神月,他捡到了一本笔记,把谁的名字写上去这人就死了。有个侦探叫L,他已经锁定了这个嫌疑人,夜神月知道自己即将被抓、被折磨、被测试,他就预先把笔记埋在了一个地方,然后告诉死神,我放弃对笔记的拥有权。这本笔记有个这样的设定,就是一旦他这么做,那么他关于死亡笔记的记忆就会全部被清除,也就是他变回了普通人。

L用尽了所有的方法都无法测试出夜神月就是那个利用笔记杀人的人,甚至到濒死状态他都没有承认,也没有拿出笔记来救自己。那是当然,他自己就没有这段记忆,怎么测得出来呢?

于是夜神月就被解除了怀疑,但他给自己留了后手,因为死亡笔记的特点是当你再次接触到的时候,所有的记忆都会回来,所以他在放弃笔记前就预先撕了笔记的一个角,藏在了他的手表夹层里。有一次执行任务时,他打开了这只手表的夹层(他知道解除怀疑后以他的高智商就一定会被派去执行任务,而执行任务就会用到那个夹层),看到有一张纸的一角,于是就去拿,一触碰到的时候,所有记忆都回来了。

这就是自欺的效果,当你真正骗了自己之后,你的所有骗人行为就都被合理化了,你会更真诚,更不会露出破绽,也更没有内心的冲突感。

另外一个理由是:自欺可以让自己心里舒服。

在非互动的场景下,自欺没有欺人的场景,但是它可以单纯让自己心里好过。

比如既要平衡利益,又要平衡自尊时,两者看起来不可调和,就会用自欺来调和。比如每次吵架都先低头,无论谁犯错。这种形式不管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不公平的,它的背后折射出这不管对不对都先认错的一方,肯定是更怕失去对方多过于对方更怕失去自己。

这种为了利益不得不妥协的规则会让当事人觉得自尊受到了伤害,于是他就不得不告诉自己「我是个更尊重对方的人」,这种自欺可以降低对自己的低自我评价,起到安慰剂作用——似乎真的是我出于自愿而妥协的呢,于是所有不舒适都被治愈了。

当我们要达成利益目的时,不仅在当下会自我安慰,连记忆都可以被随意篡改。比如当我们不想失去对方时,我们回忆起来会只有对方好的一面,这种自欺也是为了达到说服大脑的目的——即我对对方的谦让并非是我的低价值,而是对方真的值得我付出。

反之,当自己更有能力、更有价值、更「有能力」失去对方的时候,若此时对方在当下变得面目可憎,则回忆起来的就全是不好的内容,很显然,我们不是忘了,只是为了达到目的,它们在之前都被我们藏起来了。

二、谎言促进智力进化

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欺骗。

动物的不同物种之间会进行欺骗,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也会进行欺骗,植物之间一样会进行欺骗,包括植物和动物之间还是会进行欺骗,大家的目的都是保护自己、捕食别人,或者获得其他关于进化的生存优势。

以鸟类为例,一些鸟会产下跟另一些鸟差不多颜色和花纹的蛋,以便让它们抚养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捕食的鸟会模仿被捕食的雏鸟父母的叫声,一旦一窝雏鸟里有一只识别叫声错误,就会害一家人全被吃掉。这种行为在所有生物里都再正常不过。

对于个体来说,或许欺骗增加了生存的难度,增加了生活的艰辛,但对于整体而言,欺骗对于群体智慧的增长是有益的。

欺骗从本质上就是在筛选,那些能识穿骗术、躲过骗局的活了下来,它们的后代就拥有了更强的识别能力,而天敌中没有更强骗术的就会饿死,于是反筛选了天敌中的骗子,让那些骗术更强的活了下来,于是又产下了更能骗的下一代。

生物的智能就是在这样的「欺骗」和「反欺骗」中螺旋进化的。你可以观察一下,对那些尚不知道什么事可以欺骗,什么事不可以欺骗的孩子来说,越聪明的孩子越会欺骗,而且欺骗的隐蔽性越强。

三、关系越近欺骗越多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似乎关系越近的越不容易欺骗,是的,在一些大的利益上,在多次重复博弈的场景下,对越亲近的人进行欺骗越没有长远的好处,因为大家会不跟你玩儿了,这个是文明社会的专属。

但在大规模协作之前,或在一些可被辩解或者无法怪罪的场景下,关系越近的则欺骗越多,因为这里有个很好的保护色,就是「我跟你关系这么近,我跟你有多少比例的亲缘基因关系,所以你不好就是我不好,所以我当然会为你好」,这种欺骗式的言辞会成为亲人之间互相操控的极好理由。那为什么关系越近越能使用?因为「外人」会质疑我们为他们好的动机,我们无法用这一套骗到外人。

例如父母对孩子,一开始的时候父母在资源上占据绝对强势,于是就能有很多机会通过教育,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操控孩子,操控方向整体上会对父母更有利,但孩子会相信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

直到孩子慢慢开始不依赖于父母的资源投资之后,孩子在长高长大,开始拥有力气,拥有头脑,知道自己也能够慢慢获取资源之后,他们就会开始对父母产生敌意,比如青春期后半段。这种敌意是对操控的一种天然反抗——千万不要觉得敌意是「忘恩负义」,它是本能地在觉得有能力掌控更多事的时候,在试图掌控自己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父母的冲突。

当然不仅仅是父母为了利益欺骗孩子,孩子也会欺骗父母,从我们的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天生就会利用这样的工具,我们会假装自己需要更多资源,会过度啼哭,有时候还会停下来观察周围以便决定自己的策略,以此夺取父母在兄弟姐妹或别的事情上的注意力。

这种互相制衡甚至从胎儿期就开始了,母体早在胎盘的形成过程中,就会利用化学和生物手段阻碍胎盘发育,避免过度投入,而胎儿在后三个月则会释放几百倍的某种激素来抢夺母体的营养和血液流向,哪怕是损害母体健康。

所以欺骗才是天性,诚实是后天学会的——由于需要获得他人的评价以便获取更大的收益或社会安全感,我们才学会了诚实并在某些时候不惜牺牲利益去保持诚实,本质上还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维护长远利益。

四、自欺的负面后果

我们知道了欺骗自己、扭曲客观,是有利益原因的,但自欺如果并没有能够达到欺人的目的,就容易对自己的现实利益造成损害。

自欺发生得越早,大脑在后面就会自动去寻找支持虚假事实的证据,于是错误价值观就越固定,成长历程中内心的矛盾点就越少。当然,脑子里储存的错误信息也就越多,后面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很多人没有正确的认知,往往是从很早时候就输入了错误的观念或者是进行了微小的自欺,而人又有个特点,只愿意看自己想看的东西,于是看到心目中的正面标题就点进去,看到反面标题后就直接忽视,从而继续强化观念。

以前有个这样的实验,两组人一组支持死刑,另一组反对死刑。实验者给了一大串既有支持死刑的证据,又有反对死刑的证据,结果却并没有让他们彼此反省自己的观点,反思对方的观点,反而变得更加坚持,两拨人的观念更为分离,因为人们都只挑选了支持自己结论的那些。

所以再微小的初始自欺或者是初始错误信息,也可能会导致后面的不停强化,于是就完全改不过来或者没有改过来的意愿。因为要改过来太痛苦了,前面坚持了这么多次或这么多年,突然要一下推翻,说前面跟别人的辩论或者是跟家人、朋友的坚持原来都是强词夺理或者是无知,那这个心理代价就太大了。

只不过现实并不会因为你肯或者不肯就发生改变,你越是这样,越是要被现实的铁拳教育。

正如我们所说,自欺如果并没有能够影响他人的决策过程,往往是有昂贵代价的,因为自欺是一种对信息的不客观解读——如果是交互式的,你可以在人们还不知道正确信息的前提下用我们开头所说的自欺方式去欺人,或许真的起到了更好的真诚作用;但如果是非交互式的,也就是自欺光影响你自己,那显然局面只会对你自己不利而已;而就算是交互式的,如果对方恰好知道正确信息却装作不知道呢?你就会被愚弄。

比如你可以自欺说千杯不醉,你自欺以后或许的确可以更能唬人,但如果你的朋友早就知道你的酒量,这个时候他们顺从你说「对对对,你千杯不醉」,于是拼命灌你酒,这时候你就是待宰的羔羊了。

人们喜欢自欺,是因为自欺的负面后果往往是滞后的、长期的,研究证明,坏处来得越晚,人们越容易忽视,好处来得越晚,人们越不重视,这不仅是人,连猩猩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才会忽视自欺的长期恶果。但自欺的好处却是立竿见影的,不管是当下可以骗人还是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心理收益,只不过这种立竿见影会导致我们对真相的认识一再推迟,最终造成更大的负面后果。

后记

人类的大脑有两个精神维度:智力和清醒。我们都听说过「聪明人做傻事」,因为在清醒的时候,我们的智力才能被恰如其分地发挥出来,而在不清醒的时候,我们的智力几乎没有差异,因为无论有多高,都不能被发挥出来。

保持清醒,并永远坚持在清醒的时候做决策,而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无论是高兴还是愤怒)立刻警醒自己不要做任何决策,这样能让我们避免做出很多事后后悔的事儿。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