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8 22:29 作者 :小品 围观 : 次
你认可选择越多就越好吗?可能你只想买一条普通的牛仔裤,但店员给了你无数的选择,并尽心尽力地为你介绍它们之间的优劣。你试了又试,开始不太确定是不是真的想要原先心里的那条牛仔裤了。
最终你为了这件并不重要的事情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而你在做完之后才意识到,从而失去了很多做其他事的时间。
这本书教我们「更多的选择,并不总是好事」。
一、「幸运儿」魅力的减弱更多的选择就一定能选出更优的东西吗?按理性的角度看肯定是这样,对比得越多,理论上这个人最后选的东西一定比选项少的时候要好。
但人不是机器,我们不能忽视人这个个体在挑选时浪费时间、耗费能量给心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不单是不一定能选到理性状态下最好的东西,而且拥有东西之后的幸福感也很可能会降低。
比如我们在挑选伴侣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潜在伴侣都各有优劣,那么我们看的人越多,能够选的空间越大,我们对于最终选项的满意度并不是越高,而是越不容易高(尽管选完不久的时候比较高,但很久之后便会起变化),因为选 TA 必定是以放弃其他人的优秀特质为代价。我们看过太多人有不同面的优秀特质,当生活中这些我们没能优选的优秀特质发挥大的作用时,我们就容易滋生出对另一种选择的向往——或多或少。
相反,在那些更封闭、选择更少、恋爱也更传统的小地方,反而婚后的满意度更高一些,因为他们没能接触到更多的选项,并不清楚别的选项远超自己的选择。
为什么网络世界来临后,人貌似就浮躁了许多?人一旦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关系就更不容易稳定,这不是说人本身变了,而是选项变多了,眼界变大了,需要取舍的场景大大增加了。
二、小决策不选择当然这不代表有的选就一定更不好,不代表我们就该事事被安排,就像最开始所有的服务都是国家来固定提供,没有市场竞争;所有的医生建议都是给定,没有病人选择的余地。
这样当然并不必然更好,只不过在某些事上少一点选择确实更好,比如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决策——当结果的好坏影响不大时,效率才是更应该考虑的事。
例如我们早上起床后要穿衣、刷牙、洗脸、吃饭,这些决策我们每天在做吗?并没有,我们只是醒来以后就固定地做这些事,没有经过任何的思考。但我们有的选吗?有,我们可以先洗个澡,或者我们可以不洗脸、不刷牙,这些也是选项,但我们不会去选,所以在有些事上我们已经有了一整套更好的、无需决策的流程,我们并不需要再耗费精力考虑更多选项,否则我们的时间就完全不够用了。
而在另一些事情上我们也几乎没必要决策,例如「今天中午吃什么」,很多公司白领可能经常为这样的事苦恼,反而是厂里吃食堂饭的员工很少有这样的苦恼,因为他们在吃饭前就知道没的选,所以也就安心吃饭。在一些关系不大的小事上给出更多选项,这让决策的性价比很低。
当有的选时,人们总希望选到最好的。哪怕是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精进1%的效用,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花费过多的时间,最终得不偿失。
三、最大化者和满足者很多人就是希望在所有的选项上都能够利益最大化,我们可以把这些人叫作最大化者,比如我们的很多长辈,会喜欢为了街头和街尾微小的菜价差额而跑遍整个市场,很多年轻人也喜欢在逛商场的时候把周边的几个都逛了,每看到一家还行的就都进去试试。
这样做无可厚非,甚至还会被长辈称为精打细算或者是会过日子,但前提是他们的时间都不太值钱。而且越是这么做,人的时间就会越不值钱,于是就越是只能这么做——有时候走入正循环还是负循环,仅仅是一个初始观念的问题。
反之,有一类人,他们往往先设定了一个目标或标准,只要达到标准就停止搜索,直接拿走选项,并获得满足感。他们不再关心是否有其他选项,不再寻找,于是满足感便可以持续,这些人可以被称为满足者。
作者和同事在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后,发现最大化倾向较高的人生活满意度更低、更不快乐、更不乐观且抑郁得分更高。满足者在收到满意的商品后,就不会留意下一个路口有没有更好的商品,但如果是最大化者,他们更容易为刚刚的决定而后悔,于是刚刚获得满意商品的幸福感就会立刻消失。
有人可能会奇怪,难道一个决策的质量不应该由最终的客观结果决定吗?
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衡量决策质量的是客观结果还是主观体验?其实大部分时候都是主观体验。就算在那些对人生有着重大影响的事情上,满足者也可以通过提升自己设置的满足目标来提升客观结果的优质性,但最大化者在很多时候都会由于对当前的选项没有那么高的满意度,从而总是想着另一条路的风景,在方向上摇摆不定,最终对成就的积累不利——这是作者作为教授在观察那些「觉得自己来对了学校」和「对学校不满意」的学生们,在走出校门后的表现后发现的。
当然,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全的最大化者,也不可能是完全的满足者。人总有自己在意的和不在意的东西,比如大家身边存在的某些朋友,对于吃什么非常在意,他们有非常严重的点菜困难症,在这里他是最大化者,但对于穿什么完全不在意,看到还行的就满足了,在这里他就是满足者。
每个人都是这种交织体,但如果我们想提升自己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就得把最大化的「范围」和「项的数量」尽量压缩。就跟选对象一样,我们只能在两三个或者一两个自己特别在意的项上吹毛求疵,然后包容其他,否则就更不容易满意。
四、预期性后悔「对自己的决策满意」是很重要的事。
如果你总是对生活满意,对决策满意,你就会更自信,也更敢做决定;而如果你总是后悔自己的决策,那么你就会有选择困难症和习得性无助——就是一遇到选择就怕,甚至不敢做出任何应对。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对人的影响,有时候比决策正确与否还大。
有个这样的实验: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做了个实验,他们让三组动物学一件事——从箱子的一边跳过一个小的障碍到另一边就可以躲开电击。
第一组动物没有经历过,需要自己去寻找躲避电击的方法;第二组动物之前已经学过很多在不同的场景下躲避电击的方式,显然这组表现好一点,学得最快,因为知识可以迁移。接着是第三组,第三组动物此前经历过类似的实验,但此前的设定是无论怎么做都躲避不了电击。
然后他们发现,在第一组动物经过不断尝试也逐渐学会了躲避电击之后,第三组动物依然学不会,甚至有一些动物就只是被动接受电击直到实验结束。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就是它已经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没用,就根本不想想办法。
在后悔领域,有一种后悔叫「预期性后悔」,与之类似。就是一个人后悔惯了,于是在做出选择前就常常已经开始预期自己很可能会后悔。所以如果你总是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在当下选完后每次都总能发现更好的,那么你在任何选择前都容易犹豫不决。
五、短期和长期的后悔比起决策不那么完美来说,「不敢决策」这种习惯造成的影响往往更深远,最终的结果也更让人难以接受。
研究显示,当人们被问到最近半年最后悔的事情时,通常会提到一些自己做了但结果不那么理想的事情。但当人们被问到过去所有日子中最后悔的事情,人们提到的常常是有机会尝试却由于没有勇气或习惯性不选择而错过的风景。
时间拉得越长,本有机会表白却没有表白、本有机会上学却出来打工……这些事情的悔意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因为我们总是容易把那些没做的事往最好的结果方向想象。
我们可以做到在绝大部分时候都不会后悔,因为当我们很喜欢自己的决策的时候,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去接受它们。而秘诀在于:一旦决定尝试,就不会再去想象另一边的风景。
比如投资一种标的,我们卖了一种标的而购买了另一种之后,就可以将卖掉的标的在我们自己的自选中删除,不会再关注它的任何动态。但其实可以发现,很多人并非如此,他们依然关注原来的标的,那个被卖掉的标的的表现依然会牵动着他们的心——若是下跌,他们就十分高兴,若是上涨,哪怕当前的标的也在上涨,只要涨幅不如,他们就会闷闷不乐。
如此种种,都只会让「凡人」徒增烦恼。
六、知觉适应选择跟幸福感的关系很大。有些人觉得选择多了幸福感就会增加,其实看到的往往只是当下。事实上,人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适应当下的环境——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从而让幸福感或悲伤达到新的平衡,直到它不再产生新的好坏感受。
你会对你千辛万苦选到的汽车满意多久呢?可能当下你的幸福感非常高,但这种兴奋度其实持续不了多久。不久后你就会习以为常,仿佛它一开始就应该在那儿,没什么特别,这叫「知觉适应」。
刚加薪的时候,你对老板感激涕零,但之后,你的心理锚定点就变成了新的收入水平。你无法持续地感受到幸福感,你依然会觉得钱不够花,而当你被降了一点薪水哪怕还是大于加薪前,你也会感到愤怒,甚至试图离职。
丰富的选择会让我们花费在决策上的时间和精力等成本大幅增加,所有的时间、精力、机会成本、预期性后悔等因素都是我们要支付的成本,这些成本会分摊到每一个被决策提升幸福感的提升幅度之内。
如果决策的结果导致提升幅度非常大,且影响持续深远,那么这些成本往往是值得的,但如果提升幅度并不大,还只能带来较为短暂的满意,那么这些成本就得不偿失。
比如一个新手机的品牌和配置让你纠结半年就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不管你怎么对比,无论你怎么选,最终的提升幅度都很小,而且手机的寿命很短,你很容易适应和厌倦。
后记所以我们总结一下,要成为一个好的选择者,最重要的是做到哪些事?
把选择的精力集中在你最重要的前几件事上;更好地了解自己,设定对自己来说「够好」的标准,成为一名满足者;如果你已经做出了不可逆的选择,别再关注机会成本;不要把令你后悔的替代方案往最好的方面想;把「知觉适应」时时放在脑子里,告诉自己「无论我费尽心机选到多么好的东西,我很快就会适应」。对选择的限制并不总是束缚,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总量有限,此消彼长。在一些方面限制了,反而让我们在另一些方面得到了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