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瞬变》读后感悟(让改变轻松起来的9个方法)

2022-08-18 22:29 作者 :小品 围观 :

前言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改变困扰」,就是想改变,但又痛恨自己无法改变,比如读书、减肥或者其他需要意志力坚持的事情。是这大部分人特别没有自制力吗?

不能这么说。很多人看似改变困难,实则是不懂原理。

一、方向明确

很多人想要改变的时候,往往会面对很多选项,每一种选项看起来都值得一做,究竟做哪个才最好呢?当一个人不知道选哪个好的时候,就容易什么都不选。

有个有趣的实验:一家美食店的经理支了一张桌子,让顾客免费试吃进口的果酱。某一天,桌上展示了6种;另一天,桌上展示了24种。不出意外,24种果酱吸引了更多顾客试吃,但到了结账的时候却发现,6种果酱的那一天购买概率是24种那天的10倍!也就是说24种那天几乎都是只吃不买,而6种那天的成交率却非常高。

再举个例子:经常会有一些平台推荐我们各种保险,或者理财产品,或者课程,我们或许刚好就想要一种,但那些产品玲琅满目,各有千秋,看着各个都不错,我们就更倾向于什么都不买就出来了。

还有一个相亲实验:在一家小酒吧里,让年轻人互相之间邂逅见面,结果发现,如果给每个年轻人安排8个见面对象,成功率比安排20个要高得多。

这个现象我们都遇到过——选择困难,专业一点叫「决策瘫痪」。

当我们要在一堆东西里面挑选的时候,「不停地对比」会消耗我们意志力的能量,选项越多,我们的能量就越快被耗光。所以当我们不停地面对选了一个就得放弃另一个差不多优秀选项的情境时,我们更可能一个都不选。

因此如果你想要做出改变,那么首先你就得有一个单一目标。

很多类似的书上都会提到一个促成改变的著名策略,叫「行动扳机」。

它指的是当你要做一件事时,你得把它具体出来、明确出来,且固定下来,例如把「我今天要去健身房」具体成「我送完孩子上学后去健身房」,或者「我吃完晚饭的10分钟内必须去健身房」,即把模糊的行为具象成做完一件必须做的事后紧接着就必须完成的行为,这样你的任务就更容易完成。

它的原理就是让你没法有借口拖延,也为你节省更多的决策能量。

二、让大象听懂

那这样是不是就行了呢?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不够的,因为还得解决一个「决定做」的问题。

也就是说,以上只能解决「当你决定做了以后怎么做」的问题,不能解决决不决定做的问题。

那为什么一个人会明知道一件事情好,却决定不做呢?

我们用个形象的比喻,人有两个大脑,一个是理性的,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一个是原始的、短视的,怎么舒服怎么来。

原始的大脑用《象与骑象人》的话来说,就像大象,力量很强大,因为它经历的进化时间更长;而理性的大脑就像骑象的人,能够看到更远的地方,但由于进化的时间不够,很多脑回路刻得不够深,所以力量不够大,无法打败大象。

所以如果有人建议你吃健康食物,说成年人最好每天摄入不多于多少克盐、油、糖、谷物,这时候谁听懂了?骑象人听懂了,可多少克盐到底是多少?没有概念,眼前的这个菜里被加了多少糖和盐我根本无法量化——大象没有懂。

大象不懂,它就会继续吃,骑象人想利用微小的力量扭转过来,难如登天。

那怎么办?让你的大象懂。

美国人在家里通常是找到什么饮料就喝什么饮料,购买的时候也差不多,看到有什么就买什么。所以如果想让美国人更多地喝低脂牛奶而不是全脂牛奶怎么办?

西弗吉尼亚大学的两位教授在做了很多研究后,决定在多个社区里做一项实验,他们在现场展示了一大根满脂肪的管子,相当于1.9升全脂牛奶所含的脂肪量,非常形象。

这个实验大获全胜,在他们展示过的社区,全脂牛奶的购买量迅速下降,低脂牛奶的购买量迅速上升,原因很简单,大象听懂了,大象感到很恶心。

同理,想让烟民把烟戒掉,让他们天天看黑色的肺,比如把图片设为手机屏保、壁纸或者张贴在其他天天能看到的地方(仅为举例),整体上烟的消耗速度就一定能降下来。

这样的方式还能用到我们的教育之中。很多孩子都非常讨厌父母「无聊」的说教,毕竟这些道理听了几百遍了,甚至有些连父母自己都做不到。

这就是典型的骑象人懂了、大象没懂的情况。作为父母,如果要让孩子远离一种可能会大大提升致癌概率的食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带他们亲自看一下患癌小朋友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痛苦,比任何唠叨都管用。其他的教育也是同理,对于绝大部分原始大脑占比还很大的人来说,只有大象懂了才会有用。

三、非黑即白

人的大脑是解释高手,在执行的过程中,只要你稍有不慎,它就能给你编出无数让你放弃的理由,这些理由可能事关健康、事先事业、事关家庭幸福,反正个个都很充分,但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你心安理得地不继续下去。

所以如果你想改变,就得用「非黑即白」的策略,就是要么一直做,要么一点都不做,不给大脑任何的解释余地。

我尝试健身很多次,只有一次坚持下来了我自己制定的三个月目标,那就是每天去,不管工作日还是周末还是节假日,每天结束都会约好第二天的具体时间,风雨无阻。

而那些但凡是决定「两三天」去一次的,只要有弹性,最终都会滑坡到弹性的底线——3天,然后再滑坡成4天、5天……直到不去。

还比如如果小明高三买了整体复习的参考书,一共1000页,如果想要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做完它,那么就得死规定自己必须每天完成10页,不管这10页有多少内容,还是自己生病了,或者当天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还是假期等,就是需要完成10页,哪怕通宵不睡觉,也不管是否做得题的答案是对是错,就必须把小知识点都搞懂。

这样没有解释空间的规定,就可以让小明可以三个月多月后把这个参考书全部做完,并且在之后的考试当中,整体成绩也不会差。

否则,可能小明花三年多时间也未必可以做得完。

四、先盖上两个章

大象的问题在于没有那么理性,它们想要的是即时反馈,所以当很多人看到自己拼死拼活跑了三天步,上体重秤却没发生改变时,大象就不愿意再干下去了。

读书就更是灾难了,可能半年一年都不一定有什么变化,或许有可能已经有变化,但没人会认为是读书的功劳。

这个时候,可能就要借鉴一家洗车店的做法了。

有家洗车店推出「敲章换洗车」服务,你洗一次车它给敲一个章,敲满8个可以享受一次免费的洗车服务,最后却发现效果不那么好。于是它改了一下,把8个章换成了10个,然后每个人起步就有2个,看似依然要敲8个,但集齐的人不仅快很多,还多很多。

为什么?因为大象想要一种「我已经有收获了」的感觉,想要一种离目标越来越近了的感觉。

所以如果你想用运动来改变自己,就一定要先给自己盖上两个章——你完全不需要在运动的头两天就称体重,你只需要照镜子,然后告诉自己「我貌似脸瘦了点」——就这么点心理暗示,就能改变你接下去的行为,坚持到一周后你就可以上秤去获得更多大象需要的正面信息了。

头两天的成果真的没那么重要,可尽管如此,大象还是必须获得一些回报才能驱使得动,于是你可以编出一些谎话去欺骗大象,也就是先自己给自己盖上两个章,然后迎接真实结果的到来。

五、助推改变

改变这件事尤其在还没巩固下来的时候,如果你周围的环境不那么适合你的新变化,那么你大概率还是会退回老路,比如戒烟者周围的朋友全是抽烟的,戒酒者周围的朋友全是酗酒的,戒毒完毕的人,周围全是吸毒者。

同样的,如果你的周围全是对改变有推动作用的,也一样会使人改变起来更容易,比如一起读书的、一起做兼职的、一起定投基金的或是结伴去健身房的。

人的行为会受到所处情境的助推。

有个著名的实验,一影院给来看电影的影迷免费派发爆米花,有的可以拿到大桶,有的拿到中桶(量很大,几乎都吃不完)。分配完全随机,事先也完全不知道谁食量大谁食量小,但到最后清算时发现,大桶的爆米花被吃掉的比中桶的多出很多,平均折合有173大卡,大概是多抓了21把左右。

多家影院也都做过类似的实验,结果都差不多。奇怪了,拿到大桶的人并不拥有更大的食量,为什么会吃得更多呢?那是因为人们往往会根据「剩余数量」来决定「能吃多少」,或是「已经够了」。

所以你要少吃点怎么办?你什么痛苦都不需要忍受,把你的碗换成小碗就行了,亲测有效——我以前大碗不管盛多少都是一碗吃完,后来换成小碗,也就吃一碗,如果实在没吃饱,再去盛一碗也就够吃了,一点不痛苦。但就算是两碗,实际量也只有大碗的1/2不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女学生戈丽·南达发明了一个叫「逃跑闹钟」的东西,它长有轮子,每当它铃声大作的时候,就会从床头柜滚下来,然后在房间里到处窜,让你不得不起身关掉它。

你说人为什么要这么闲?既然我明知道自己早点起床更好(否则就不会买那个闹钟),那我起床就行了,为什么还不得不去追那个闹钟呢?

我们说了,人的大脑有两个,理性的和感性的。骑象人靠力量是赢不了大象的,但骑象人有智慧,另一个被闹钟吵得很烦的大象想要舒服,就得起身关掉它,利用这个大象来对抗那个不想起床的大象。

这个小闹钟要50美元一个,原本以为会没什么销量,但却在推出的前两年就卖出了3.5万个,说明这就是人们共同的困扰。

很多人在一些特别优质的社群里不得不完成一些任务才能继续学习,也是一个道理,用别人的强制规则和执行得更优秀的其他同伴去助推自己达成改变。

后记

改变很难,但不代表不能,从这本书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改变的方法,还有之前读过的关于改变的书,都可以结合起来一起看。

大象最喜欢的就是短期收益,那么我们就用短期收益一点点吸引大象走向骑象人的收益。骑象人手里拿着很多收益,要把它们扔在自己想去的路上,引导大象去吃那些收益,或者唤醒另一些大象跟它去角力,而不是使用鞭子——那玩意儿对大象没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