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8 22:29 作者 :小品 围观 : 次
全书名:《决断力: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原书名:《Decisive:HowtoMakeBetterChoicesinLifeandWork》
作者名:[美]奇普·希思,[美]丹·希思
译者名:宝静雅
出版方: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2468
前言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都会面临很多的决策,这些决策有些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做出或产生了倾向。
我们或许明明就只看到了某一部分的决策依据,但就是不可避免地产生倾向,并且不停地在之后收集那些证实这些倾向的证据,从而让决策陷入非理性。
这种效应被称为「聚光」效应,我们只看得到灯光照射的部分,却忘记调整聚光灯的方向,试着照照其他黑暗的部分。
这仅仅是日常决策障碍的其中一种,让我们来看看还有哪些。
一、影响有效决策的障碍影响一个人有效决策的有四类常见障碍:
1.1视角局限很多人在决策的时候没有从更大的视角考虑问题的习惯,他们只从自己手上最容易看到的选项里去对比优劣,却从不想想是不是在自己看不到的角落里可能有更好的选择。
比如不少企业老板也会时常有这样的时刻,比如这块业务应该这样优化还是那样优化?这样试试不对,那样试试也不对,却从没退出来想一想,我有几块业务?我为什么不直接砍了这块呢?
我们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这样做和那样做是不是选择的全部?如果我退到上一步大前提,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选择?如果没有,再退一层,是不是还有其他选项?
1.2证实倾向关于证实倾向,有一个效应跟它联系很紧密,叫首因效应,就是你看到一个人、一件事,首先产生了一个初始判断,接着只要这个人没有什么明显相反的证据,你就会一直往你首因的方向去解释。
比如你觉得这个人很好,那么当这个人好心办坏事的时候,你会说「至少他是好心啊」。但如果你觉得这个人很坏,那么当这个人好心办坏事的时候,你就会说「我就知道他干不出什么好事儿」。
你永远在搜集有利证据,在用有利的解释来证实自己当初的判断。
当你很想购买一种投资品时,你会试图忽略所有不利的信息,只点开那些有利的,并在做出购买决策时欺骗自己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做出购买决策就是理所当然的——看似为了收益,其实为了欲望。
这是多么危险的决策障碍,它会在很多时候让你损失大把钱。
1.3临时情绪照理说,一个人是有能力在自己的认知范围之内做出对自己长远最有利的选择的,但现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因为人有短期情绪要照顾。
比如在玩扑克牌的时候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享受一种把别人的牌「压死」的快感,如果他们的手上有很大的牌,当别人打出较大的牌,并自以为可以获得牌权的时候,他们很容易不考虑后续的胜负概率,而在当下就要把自己手上那个最大的牌打出去,将别人的气焰打下去。
原本以为是不玩钱的时候,大家不在意胜负才会如此,后来发现,玩钱竟然也是如此,他们弃真金白银于不顾,就是要享受一种「我的牌比你大」的感觉,宁愿在最后有更大概率输牌。
人的情绪收益和理性收益是一对死对头,此消彼长。如果一个人过于在意自己的短期情绪收益,那么他必然要以放弃长期理性利益为代价,例如去买东西的时候处处都想展示给销售自己有很多钱,以便让对方高看一眼,那就得接受别人有一定概率宰你或者还不下价钱的后果。
一个人时时刻刻想照顾好自己的短期情绪,决策就必然时时都不会是最佳决策,只不过为了短期情绪丢了多少利益你都不知道罢了。
1.4过度自信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在股票买卖中赚到钱,但是交易的产生代表这件事没那么简单——有人买就有人卖,所以你们两个在当下至少有一个是错的,可你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不是么?
一项调查显示,当医生对某个诊断表示「非常确定」的时候,还是有40的情况是错的;一群学生经过评估,觉得自己犯错的概率仅为1的时候,其实真正的概率是27。
我们在看到一项赚钱计划的时候常常雄心勃勃,似乎钱已经在向我们招手,但实际投资下去的时候,却发现里面的门道多到数不清,全都是亏钱的陷阱。而只有那些踩过全部陷阱的,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但你却过度自信一次就能赚到钱,并没有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所以第一次就全赔完了。
我们的决策通常会经历4个步骤:面临选择、分析选项、做出选择、展望结果。
但每一个都有坑等着你:面临选择的时候,思维狭隘;分析选项的时候,只搜集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做出选择的时候,短期情绪让你放弃长远收益;而展望结果的时候,又天真地过度自信。
二、多想几步接下来我们一个个看,先看选择。
很多人面临选择时,关注的往往只是「是」和「否」,不会去想「如果是是怎样,如果否又如何」。
比如要不要去参加聚会,他们眼睛里看的就是要或者不要。要,就是参与一场群体狂欢,不要,就没有狂欢,但他们从来不多想一步,如果不要,我可以有什么替代方案,替代方案获得的是不是比从狂欢中获得的更多?
多想几步看起来很简单,但稍不注意,操作起来就很容易被忽略。
有一个这样的问题调查:
你一直在节省额外的钱准备做些采购,在你最近一次去音像店的时候,发现有一盘新的录像带在特价销售(没有网络销售,只有录像带)。这部作品是你最喜欢的男演员或女演员出演的,也恰好是你最爱看的类型,你想买很久了,特价:14.99美元。
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办?
A:买这部录像带;
B:不买这部录像带。
调查显示,有75的人选择买,只有25的人不买,毕竟想买很久了。
随后调查人员微调了一下,将B选项变成「不买这部录像带,把14.99美元存下来另作其他购买计划」,最终却有45的人选择不买,远高于一开始的25。
这个暗示是非常容易想到的,人们只要多想一步就可以——不买,省下来的钱当然可以买其他的——如果它是一道题,简直太简单了。但在决策的时候,只要文字或者语言没有把明显暗示的内容说出来,很多人的大脑就不会愿意多推导哪怕一步半步。
三、反面信息再看看分析阶段。
人们尽管有着很多的决策时间,但其实就跟没有一样,因为他们的决策早已在一开始就做出,后面的分析都只是在做无用功而已。
看看以下对话:
医生:你哪里不舒服?
病人用手指了指整个腹部:我差不多整个腹部都疼。
医生按了病人的上腹部:是这里疼吗?
病人:是的,这里有点疼。
医生:什么时候会疼?
病人:一天很多次。
医生:饭前吗?
病人:是的,饭前挺疼的。
交谈过后,医生做出了「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不出意外,病人被误诊了。
医生的问题出在哪里?
医生在整个过程中一直都在主导对话,他的问题一直都在不停地缩小病人的回答范围,而不是扩大怀疑范围。当医生问上腹部疼不疼,病人回答疼的时候,医生并没有继续追问下腹部是否同样疼;当医生问是不是饭前疼,病人回答饭前疼的时候,医生并没有确认饭后是不是疼。
医生心目中早已有个大致上对病的猜想,之后的问题就仅仅是去证实自己的猜想。但这样做就无法排除其他的可能性,因为病人的某几个症状符合你猜想的某些病,不代表他没有其他症状,和其他症状一组合,或许也同时满足其他病的特点了呢?
如果你希望获得更真实的信息,就别只往正面证据上去找,试图去寻找可以排除当前观点的反例,尤其是一个反例就能排除你的观点的,就尤其有价值,比如医学上往往是这样。而有些是反面和正面都有价值的,比如对一个人的评价,那你就得正反证据都看,综合判断,这能让你的决策更靠近正确。
四、忠于你的第一优先然后看看选择阶段。
在选择中要始终保持决策的正确率,就得克服情绪的影响。
如果你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感到矛盾,记得一个原则:忠于你的第一优先。
想想自己想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那么你就很容易做出决断。
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非常好的机会,但它可能需要我们舍弃一些当前的精力。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保持「忠于第一优先」的原则了。
例如我的个性是怎样的,我在哪个领域最容易出成绩,什么才是我的核心竞争力,我想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想明白了这些,就不容易被一些短期的利益所诱惑。
在网络上经常有人会问「有一家公司开出的价码比当前的公司高,但它在异地,该不该跳槽」,其实这事儿是有决策前提的,那就是你自己的第一优先是什么?每个人的第一优先都是不同的,如果你的第一优先是家人,是亲情,那你为了多那么点钱就不该去异地,因为你并不清楚什么时候能回归。
你搞清了自己的第一优先,就很容易决断了。
很多选项看起来不错,但它有可能跟你的第一优先是相悖的,那就容易南辕北辙。比如你去买个东西,你的第一优先是便宜,但销售拼命让你试更贵更好的,你一试果然很好,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能忘记自己是来干什么的,否则你的决策就一定会出问题。
五、设置你的绊网再讲个对付情绪的方法。
一个人想要把事情持续做好保持不偏航,很多时候得给自己设置绊网。绊网是一种强制提醒,它就像清晨催你起床的闹钟一样,你必须主动去关了它,否则你便难以忽视自己没做好的事情。
比如我们开车时常见的安全带,所有汽车在出厂的时候一定会有「安全带没扣就强制提醒」的机制,但有些车主觉得某些时候忘了系也没什么太大关系,又不想听到它持续提醒,于是就买了安全带的扣子扣上。
但凡这样做的人,最终系安全带的次数都会越来越少,直到习惯不系,最后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自此就过上了「赌自己不会遇上严重车祸」的高风险日子。
人的行为非常容易滑坡,而且只会滑坡到那些顺人性的事情上,滑坡到短期利益上,而不顾长远,所以才需要绊网的提醒。主动关闭绊网,就是主动关闭长远利益。
六、越自信越盲目最后我们看看结果,我们很容易对结果过于自信。
一个人越是自信,在决策时就越容易盲目。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对,不应该是自负吗?自信和自负是一线之隔,我们往往以结果来判断一个人在之前究竟是自信还是自负,其实当结果没出来前,它们的初始状态是无法严格区分谁是谁的。
研究显示,当一个CEO在短期内达到更高的名望,例如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他多么有才华,多么有远见,那么他就更有可能做出一些更大手笔的决策,更容易进行一些溢价收购,接受溢价的幅度也更大——如果你有公司要卖,最好去说服这些人,或者是一些突如其来暴富的人。
如果你想找那些财富积累了一段时间、名声积累了一段时间,或者慢慢变富的,通常没戏。
我们平时也是如此,如果一段时间内在一种投资品的交易中总是获利,我们就更倾向于下重注,而不是思考自己之前是不是处在了好行情的大周期之中。
七、外视大于内视过于自信常常还体现在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很特殊的。
我在挑选餐厅之前通常会看一下大众点评这样的地方,因为那里聚集了几百几千人对这家店的决策和评价。
很多人或许也差不多有类似的习惯,它本质上是我们觉得自己搜集信息的能力有限,所以需要依赖其他人的评价来作为我们决策的补充——尽管我们并不必要非得把谁的评价当回事儿,但可以作为给我们决策参考的一部分。
但很多人一旦涉及到一些「自身很有信心」或者「自身很有欲望」的事情时,就忘了拿这些外部的横向信息作参考了。
比如创业,人们总觉得「我不一样」,总觉得「我的情况很特殊」,却没想过所有人也都认为自己很特殊,所有人都认为自己获得的是好机会,而最后的成功率摆在那里。
再比如要完成一项任务,所有人都花了2年,你说「简单,半年就能搞定」,结果你越深入做,发现问题越多,有时还有突如其来、意料之外的事情到来,最后你也花了2年。
看这种横向的数据叫外视,而只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分析叫内视,外视在很多时候都是比内视更重要的决策依据,因为在绝大多数时刻,我们都并不特殊。
八、做好成功和失败的准备当我们做出决策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准备好失败,因为未来不是一个确定的点,未来永远是不确定的,无论你有多么确定一件事,它按我们想象的方式走的概率永远是从0到1。
比如我们觉得某一种投资品赚钱的概率是80,它值不值得投资呢?首先要看「如果赚钱,赚多少,如果亏钱,亏多少」,把幅度撇开谈风险是耍流氓,我们不可能会去参与一个80赚1块钱,20亏10块钱的游戏。反之,10可以赚100块钱,90全损也就5块钱,那就值得我们冒险,哪怕风险看起来很大。
其次要看参与的次数。
如果你把所有的钱都押在一个地方,就准备参与一次,参与了一个一旦失败就归零的游戏,且失败概率极大,那么哪怕这是一个收益无上限的游戏,你的决策也是错误的,因为你allin在这样的地方,说明你并没有做好失败的准备。
你可以去参与大概率归零小概率爆赚的游戏,但前提是你要为你的失败做好准备,如果数学期望为正,那么你就得分出能够参与足够多把游戏的资金,让大数定律真正开始起作用,否则你的结局大概率不会好。
没有人可以只准备成功不准备失败,无论你的胜算有多高。只有提前准备好了一旦失败就继续玩下一把的人,在玩一个长期玩下去是划算的游戏,才有可能在当下做出理性的决策。
后记如果说《原则》是生活、工作领域的通用原则,这本书就可以看作是决策领域的原则,制定这些原则的原则就是与我们的某些人性作斗争,通过机制的帮助来更好地反人性。
按照书中列出的这些原则,分别在面临选择、分析选项、做出选择、展望结果时好好对照审视,一定能让我们在各方面的决策成功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