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白话史记》读后感好词好句

2022-08-18 22:23 作者 :小品 围观 :

书籍信息

全书名:《白话史记》

作者名:[汉]司马迁

译者名:杨燕起,陈焕良

出版方: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2923

前言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因写成《史记》而千古留名。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记为镜,可以知兴衰,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把握人生。

《史记》原版本是古文体,为了让更多的读者都能欣赏其中蕴含的文学美,进而弘扬优秀的文化遗产,杨燕起、陈焕良等翻译者们将《史记》翻译为《白话史记》,让读者可以绕开古文言文的生涩僻拗,畅通无阻地穿越到古代,了解华夏民族的文化史实。

一、事达极致,必然成

一个人,如果不惜用生命去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他就是最大的成功者。

历经风云变幻的褚时健,古稀之年仍老当益壮,开荒种橙,披荆斩棘,潜心创业,十年后,一个重刑犯,种出的橙子远销海外,创造了巨额财富,实现了另一个传奇人生,从此声名远扬。

比如陈晓旭,演完黛玉就如一朵灿烂的鲜花,艳极一时便在风中突然凋落,从此再无人演绎黛玉比她更形象生动。再如如一生跌宕的司马迁,投注所有心血,写完《史记》便生无所恋,撒手人寰。

西汉时期,司马迁的父亲是一名史官,欲穷毕生精力写一部史书,可惜鑫源未遂便含笑九泉,司马迁深受其父的影响,从小接触很多历史方面的资料,欲完成父愿。

后来,司马迁因为假投匈奴的李陵求情被施以宫刑,使其精神上受到侮辱和打击,更崔其奋发向上,他把个人的耻辱和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他整整花了13年终于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这部共52万字的辉煌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他仿佛是为《史记》而生,又可以为《史记》而死,是用生命书写历史的伟大的史学家。

司马迁曾说:「人总是要死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的死是重于泰山的。

司马迁具有强烈使命感,具有尊重历史的公正情怀,有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也使得司马迁这样一个皇帝可以随时像捏一只蚂蚁一样捏死他的史官随着《史记》的流传而千古流芳。

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做信念。不畏强权,虽死无惧,叫做勇气。

二、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世间万物,盛极而衰,衰极则盛,星移物转,阴阳互换。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在中国历史中都能够找到很好的佐证:大汉朝在汉武帝时代达到了鼎盛,但经过昭帝、宣帝之后却逐步走向了没落;唐朝在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达到了强盛的极致,但经唐玄宗天宝年间的骄奢淫逸后却迅速走向了衰落;清代在乾隆早期进入到了鼎盛时期,但到了乾隆晚期却步入了衰退期。

凡名利达到顶峰,退一步便安稳,一味向前便危险了。

《史记》中的张良、范蠡等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让后人感叹赞赏;而李斯为秦国建立功勋缺身亡,发出「出赏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出」的哀叹,证明了俗语说的「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得道理。

实际上,「走运」的人深知「见好就收」的重要性,他们随时愿意根据情况变化而修订策略,以抓住良机,全身而退。而一些在事业上「倒运」的人往往刚愎自用,自高自大,不知变通,最后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三、祸兮福,福兮祸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写到贾谊,由于他政绩突出,遭小人嫉妒,进谗陷害,被贬长沙,一次有一只鸮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楚国人把鸮叫做「服」谐音「福」。

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贾谊被贬此地,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赋文里,他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贾谊感慨:祸当中傍倚着福,福当中也埋藏着祸。忧和喜同聚一起,吉和凶同在一个领域……李斯游秦顺利成功,最后却遭受五刑。傅说原为一刑徒,后来却成武丁相。

祸对于福来说,如同与两条绳索互相缠绕。一切事物都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哲学上的一条根本规律。这一规律揭示了「福」与「祸」之间的关系。

如果人们遭受灾祸而能够吸取教训,就可以让灾祸成为过去,而让幸福来临。如果人们在幸福中骄奢淫逸,那么幸福就会离开而让灾祸来临。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在喜忧祸福中之所以不动心,就是他明确了地认识了这个道理,所以能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因素,在成功中思虑危险的成分,在喜悦中探求不利因素。

比如夫妻离婚,有时女人往往很难从失败中走出来,其实离婚是对不幸的告别和迎接新生的开始,也许幸福就在不远处,所以,当我们遇到打击和遭遇不幸时,应该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找到祸端,避免重蹈覆辙,这未尝不是成功的开始。

后记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记为镜,可以知兴衰。只有了解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好的走向明天,在浩瀚知识海洋中聆听圣贤们的真知灼见,让我们在新时代中开创出美好的新篇章。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