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8 22:29 作者 :小品 围观 : 次
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大量的系统之中。
我们是众多系统的一部分,接受着系统中其他要素对我们的改变,同时我们的行为也在改变着其他要素,甚至影响着整个系统。很多人看事情往往只看到单个要素,看不到整个系统,于是当他们想改变单个要素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怎么做都没用的无力感。
我们在任何系统中都只是一个节点,这种节点就类似于是一张大网中的一个点,同时都被其他点拉扯着。如果看不清这些内在联系,那我们就往往会事倍功半,或者什么都做不到。
一、独特的系统什么是系统?系统是一组相互连接、相互有关联的事物,在某个时间段里,它们能以特定的行为模式相互影响。
人是系统,细胞是系统,一家公司、一座城市、整个地球都是系统。
系统内部的要素和要素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当你改变了一些要素,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其他要素也可能随之改变。
举个反例,在路上随机散落一堆沙子,它就不是系统,你随便拿走几粒甚至是一把,跟其他的沙子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它们互相之间没有内在联系,互相之间随意组合也没什么差别。
而正例就很多了,比如一支 NBA 冠军球队可能就少了一位薪水并不高的纯射手球员,其他都不变,也可能从第1掉出前5;或者更换了一位教练,球员都不变,也能极大地影响整个球队系统的最终结果;再比如你引进了一位明星球员,看似纸面实力肯定是增强了,其实也有可能把原来的系统结构破坏掉,因为你要更换以他为主的战术打法,适当削弱原有战术的地位,最终导致成绩更差。
系统的内在联系完善,可以发挥出远大于各要素之和的力量,而系统的内在联系不够完善,则会对各要素的作用都有所削弱。
球队也好,公司也罢,一个系统里看似无用的东西不代表真的无用。如果一个系统体现出来的最终结果是非常好的,那么这里面的每个部件都很可能有它不为人知的作用,于是你替换其中某个要素的时候就要非常小心,一不注意就可能破坏掉整个系统的关键。
比如一个看似没有产出的员工,看似是无用的,但他可能是其他员工的快乐源泉,或者是某几个重要员工之间矛盾的粘合剂,这种隐性的在系统内部的粘合作用你是无法发现的,如果你把他替换成了一个劳动效率更高的员工,或许就导致了核心员工的分崩离析,整个系统随之瓦解。
很多成功的人并不是每个自身条件分拆出来都对成功更有帮助,但组合在一起就能成功。你以为这一切都值得你效仿,并将其中一些元素改得更适合成功,但它们不一定就能起到原来这些要素的组合效果——每个系统都有它最独特的内在联系,是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
二、系统的生命力如果一个系统受到外在攻击而被破坏,那么最大的原因往往是这个系统的自身结构不够完善,而非外在攻击本身,换言之,同样的攻击打在另一个更完善的系统上就不会造成破坏。
比如被病毒入侵,往往是由于你自身的身体适合被入侵。比如简单的骗术你一听就挂了电话,但还是有人上当,那是因为你的系统能抵御这种简单攻击,而他的系统漏洞百出,连简单攻击也抵抗不住。
所有的系统都暴露在空气中,想要杜绝所有攻击源是不可能的,因为攻击源各种各样,无论保护系统的人或更强大的保护系统做出什么样的防御措施或者规定,都是滞后于新攻击形式的。
也就是说,脆弱的系统是无法被任何保护者完整保护的,就像无论多么强大的父母或者是政府,都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完全保护一个人,只要人本身还存在浅显的漏洞,就注定会被外界攻击得千疮百孔。唯一的方法,就是提升系统自身的强韧和完整度。
所以不要怪攻击源,所有的攻击源理论上都是在帮助系统发现自身的问题。有人被骗了就骂骗子,指望「大家长」来救,而当他渡过了难关之后,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什么刻苦铭心的东西都没留下。习惯于「归罪于外」的人永远不可能变好——今天攻击源是白骨精,你可以让悟空把它打死,明天攻击源变成了佛祖甚至就是你最依赖的悟空本人,你怎么办?
公司亏损,是公司需要改变,比如削减成本,比如优化架构,比如转变模式,这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反映出的某些错误或者不完善所引起的。但有些人就开始寄希望于用各种方式去钻营政府补贴,这样公司或许短期得救了,员工的就业也暂时保住了,可是公司该不对的地方还是不对,没有任何变化,反而对政府补贴开始「上瘾」,于是政府的「搭救」就反倒成为了系统进化的阻碍。
一个会动态调整,不断进化的系统,才是有适应力的系统,是更好、更有生命力的系统。而只有系统自身的提升,和攻击源不断互相适应互相进化,才是真正的在解决问题,而不是让系统尽量隔离攻击源,从而丢失对攻击的应变和免疫能力。
三、反馈回路决定了存量系统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系统的存量,指的是系统中可观测、感知、计量的基础要素,比如书店里书的数量、森林里树的数量、人体内水分的重量等等。
存量的多少取决于三个要素:
系统的原有存量;流入量;流出量。这个很好理解,比如一个人的存款多少,取决于他原有的存款,和动态平衡着的收入和支出,这就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如果他想增加存款的量,光增加收入或者减少支出都不一定能行,只有收入大于支出才可以。
这个人现有的存量多少,取决于他的这个金钱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人对存量的反馈回路,也就是对存量感知上的满意程度。
假设这个人的目标是让自己的存量达到100万元,如果不达到就会极其痛苦,那么当存量是10万元被他监测到的时候,就会刺激以上的系统,将其调节成立刻到处想办法赚钱,或者是很多人口中的「搞钱」,然后压缩自己的开支。
他当下的所有行为都不一定能够立刻让存量增加,但能够使存量往「增加」上倾斜,或者说有向上运动的趋势。
但如果这个人的目标是让自己的存量达到5万元,那么当存量是10万元被他监测到的时候,就会刺激以上系统,将其调节成「能休息就休息」,尽量放松,当成是给自己努力提升存量的奖赏,或许还会增加一点开支,最终存量就会向他自己满意的「5万元」运动的趋势。
所以为什么很多书里都说「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其实就是设置你的反馈回路,但这还不够,你必须非常认同这个目标,直到引起「当你发现这个目标没有达到,就会非常不舒服」这样的从心理到身体不适的过渡为止。
同时,你还必须有一个时时监测的系统设定,不能是你偶尔想起来才能触发你的不舒适,这样对存量的帮助就很小——很多人的目标不可谓不远大,看到存量没达到也会很痛苦,但就是并不经常触发,于是这个系统「往目标方向运动」的趋势就只能短期调节出现一下,接着就又不知不觉退回到自己的舒适圈去了。
举个例子你可以把这些刺激贴在自己天天能看到的地方,这样就能时刻让系统保持「运动趋势」,从而更好地对存量起到日积月累的默认调节作用。
四、增强系统系统并不是只有「趋于稳定」这一种状态,还有一些系统,内部结构决定了它是一种「结果会影响内在联系,从而继续往同一个方向影响新结果」的增强关系。
我们把它叫作增强系统。
增强系统有好有坏,先看看坏的:一个人借了大量网贷,由于网贷的利息很高,高出了其收入,于是他在一个借款周期内的财务状况就是净支出,他不得不借更多网贷来还这个净支出,导致利息更加高于收入。而且随着他越借越多,前期利息过高不想借的网贷后期也不得不借,又再次加速了这个增强系统,直到这个人承受不住,系统彻底崩溃。
而另一种系统则相反,结果本身会对内在关系的改善产生推动作用,从而让达到好的结果更加容易。比如小时候钢琴学得好,并不是增强系统,直到读书时自己暗恋的对象十分痴迷钢琴,这时候「钢琴弹得好」的这个结果就会导致暗恋对象的关注,从而更加促使了加倍练习,以致于获得更好的结果。
很多人陷入负增强系统却不自知,他们只想着度过眼前的困境,却从未去认真审视这整个系统的缺陷,从未想着先把这个系统给停下来,自然只能是越来越差,哪怕是再努力,也只能越来越差。
所有在人生中获得各种成功的人,一定是拥有着一个或多个正增强系统,这使得他们可以长期花费更少的努力,去得到越来越好的结果。
五、趋势大于短暂的结果如果你要建立一个正增强系统,或者你正在从负增强系统往正增强系统里转变,你不能只用你的感官去关注当下,因为很多系统的转变都需要时间,而感官往往对延迟不敏感,对小幅变化不敏感。
在《贫穷的本质》中,里面有个小镇,那里的人每天早上都要借钱进货,当天卖完以后还完本息,剩下的钱仅够生活,如果还有结余,就拿去喝茶——结余更多一点呢?多喝一杯。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注定是不会有什么改变的,也就是永远贫穷下去。
如果他们每天可以少喝一杯茶,那么第二天就可以少借点进货的钱,少付一点利息,于是第三天就可以只借更少的钱......总有一天,他们会过上「每天的结余都能加在自有本金里,从而进更多货」的越来越富裕的生活。
但是人的感官系统是这样的,由于少借一杯茶的钱对于整体借钱的金额来说非常微小,所以这种改变不容易被察觉,而昨天没有喝到一杯茶或者羡慕别人喝到了一杯茶的消极感受却非常明显,因此如果你只是一个用个人感受去判断事情的人,你就无法改变现状。
你必须能看得到趋势——就是你是不是处于一个有一定概率会越来越好或者越来越差的趋势之中。
好趋势不代表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有所得,而是一种「事物趋于变好」的运动状态。就像跑步的时候,老师会教要将身体微微前倾,这就是通过调节重心,用趋势去带动脚步的作用。
比如我们每天都读书、学习,它是不是对人生这个系统产生了一种正向的趋势?你第二天没有升职加薪,这不重要,因为存量的改变本来就有延迟,而存量改变要到能被感知的地步,时间上的延迟就更严重了。
我们看的是5年、10年甚至更久以后整个系统的变化——你没有升职加薪,但你可能家庭幸福了;你没有在工作上赚到钱,但你可能在投资上大获全胜......
只要是让系统有正面运动的趋势的动作,都值得我们去布局。这里我不直接用「做」,而是「布局」,因为要看透这些东西、理解这些东西、真正认同这些东西直至影响到对行为的调整,是需要智慧的。
这些趋势性的东西一件一件组合起来,就能够对人生起到十分重要的改变,尽管我们并不知道到来的方式。
后记用系统思维看待事物的内部连接,并从根源上对系统整体做出调整,是达成目的最好的方式。
在一个结果中,我们可能会受到多个系统的影响,只不过这些系统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其中对你而言最重要、印象最深刻、目的渴望最强烈的那个系统,将占据主导地位,对结果产生更大的影响。
所以去筛选系统、改造系统,去重新组合组成系统的要素和行为,使系统慢慢都拥有向前的趋势——趋势即可,不必立刻产生作用,同时赋予那个我们最希望产生作用的系统以更高的权重,是我们今后最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