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优质宋仁宗为什么爱张贵妃?

2022-04-22 10:22 作者 :小品 围观 :

01宋仁宗的早年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所立两任皇后,皆非其本愿。前有刘娥控制,后有廷臣干涉,逐渐产生了“叛逆”行为。张氏能歌善舞,聪明乖巧,善解人意,对宋仁宗有亲、有敬、有畏、有爱,因此,宋仁宗在纳张氏入宫后,张氏便一直“宠冠六宫”。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一场针对皇帝本人的“斩首行动”悄悄地发动了。

就在辛酉日当晚,皇宫卫兵颜秀、郭逵等四人手持兵刃,翻过延和殿的屋顶,向内宫直扑而来,一直冲到了宋仁宗的寝宫——福宁宫门外。

按照历史规律,在行刺皇帝之前,有几项工作是必须要做的:周密的计划、合适的时机,胆大包天的“死士”......这几大要素缺一不可。

但很可惜的是,这几位仁兄除了有胆子之外,其他的准备工作基本上一塌糊涂——因为这天晚上,陪在宋仁宗身边的并不是普通妃嫔,而是他的正宫娘娘:曹皇后。

按照史书记载,这位曹皇后是一位相当朴实的女人,闲来无事时喜欢在宫苑的空地上种种地、养养蚕,并没有什么皇后的架子,宫中上下都很尊敬她。

然而,就在这个晚上,这个平日里“性慈俭”的皇后终于露出了她不曾示人的另一面——此时,她不再是母仪天下的皇后,而是继承了第一名将曹彬血脉的将门虎女!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当打斗声传来时,曹皇后迅速判断出了敌人的目的,第一时间制止了想要出门查看情况的宋仁宗,避免了最坏的结果;随后,她用厚赏的承诺激励宦官们抓捕刺客,同时,她还机敏地预料到刺客必然以放火来引起混乱,并及时做好了预防措施,“乃遣宦者持水踵贼,贼果以烛焚簾,水随灭之”。最终,这四名刺客先后被杀,曹皇后成功地以极小的代价平息了这场宫廷变乱。

纵观曹皇后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其心理素质之强、形势判断之准、人员调度之果断,堪称完美。

按照常理,曹皇后立下如此大功,宋仁宗纵然不大加封赏,至少也得好好地表扬表扬才说得过去。

然而,宋仁宗之后的行为却着实让人跌破眼镜:他不仅对曹皇后的功劳只字不提,反而口口声声地强调:“美人张氏有扈跸功!”,好像这件事完全与曹皇后无关一般。

这就有点过分了——且不说曹皇后的处置合不合宋仁宗的心意,但当天晚上,张美人压根就没在现场出现,这“扈跸功”从何说起?

但是,宋仁宗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离谱而荒诞的举动呢?

一、宋仁宗的“坎坷”情路

这个说法看上去有点匪夷所思:皇帝广有四海,什么样的女子都能找到,何来“坎坷”一说呢?

但在宋仁宗本人的眼中,他的感情生活的确是乏善可陈。

乾兴元年(1022年),12岁的宋仁宗被刘太后扶上了那个巨大的宝座,正式成为了一位——傀儡。

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刘太后掌握着北宋朝廷的一切权力。宋仁宗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每天坐在朝堂之上,扮演好“吉祥物”的角色。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宋仁宗的婚姻大事自然轮不到他来做主。天圣二年(1024年),已故骁骑卫大将军陈美的曾孙女与平卢节度使郭崇的女儿同时入宫,宋仁宗原本喜欢陈氏,但刘太后大手一挥,郭崇的女儿就成为了郭皇后。(司马光《涑水记闻》)

刘太后有她自己的道理——一个是已故的将领后人,一个是当下的重臣之女,两相比较,当然要先照顾活着的。

然而,宋仁宗却很不开心:因为这位郭皇后,实在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郭皇后出身权贵之家,自小就被宠溺惯了,脾气相当不小。自从成为正宫之后,她倚仗着刘太后的威势,更是变本加厉、足尺加三,不仅脾气越来越大,还经常与其他嫔妃争宠,闹得后宫鸡犬不宁。

每每面对这位骂也骂不得、打也打不得的“河东狮”,宋仁宗无法可想,惟有一声叹息。

时间一天天过去,宋仁宗终于等到了解脱的机会——明道二年(1033年),独掌朝政的刘太后薨逝,宋仁宗亲政,成为了真正的九五之尊。

大权在手,自然要秋后算账:就在这一年十二月,宋仁宗借着郭皇后与妃嫔为争宠而大打出手的事由,将郭皇后废黜,转封为净妃,令她在宫中出家、带发修行。

摆脱了郭氏阴影的宋仁宗,很是过了一段“放飞自我”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群臣就纷纷上书,要求另立皇后。

宋仁宗想了想,认为大臣们的建议非常正确,因此,他马上为自己挑了一位皇后候选人——京中富商陈氏的女儿。

宋仁宗原本以为,自己已然亲政,自然是一言九鼎,想立谁当皇后都可以,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自己还是太过天真了——

宋仁宗要立商人女为后的消息传出之后,一干朝廷重臣纷纷表示强烈反对,并顺便为宋仁宗推荐了另一位人选:就是前文提到的曹皇后。

看到这一情况,宋仁宗在无可奈何之下,又委屈了一回。景祐元年十一月,曹氏入宫,成为了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

曹皇后之所以能够得到朝廷百官的拥戴,不仅仅因为她是曹彬的孙女,还因为她在个人品行上端正持重、无可指摘。

然而,曹皇后的持重在向往爱情自由的宋仁宗看来,却变成了不通人情、了无情趣,这就导致他和皇后之间常常因此发生摩擦: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曹皇后与宋仁宗实在是“三观”不合,这也成为了两人日后风波不断的最大因由。

二、“爱情鸟”终于来到

宋仁宗虽然对曹皇后没什么太深的感情,但由于曹皇后自身并没有过错,也就这么别别扭扭地过了下去。

但是,就在康定元年(1040年)的一次宫廷宴会上,宋仁宗终于邂逅了他的真命天女——宫廷舞女张氏。这一年,宋仁宗30岁,张氏16岁。

张氏虽然是一个舞女,但却是官宦人家出身。据史料记载,张氏的祖父张隶、父亲张尧封都中过进士,母亲曹氏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小就给了张氏优秀的家庭教育。但在张氏8岁那年,父亲病逝,叔父张尧佐又拒绝收留母女二人,无奈之下,母亲将张氏卖到了万寿公主,也就是宋仁宗的姑祖母家中作舞女,不久之后,万寿公主又将张氏送到宫中的“仙韶部”,成为了一位宫廷舞女。

在史料的记载中,这位张氏不仅年轻美貌、歌舞俱佳,而且还有一个最为出众的特点:“巧慧,善迎人主意。”

张氏是如何“善解人意”的呢?

——宋仁宗崇尚简朴,张氏的宫中便只有“素竹漆床,黄绢缘席,黄隔织褥”;(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庆历三年,天下大旱,宋仁宗每日在宫中焚香祈雨,张氏便“刺臂血书祝辞”;(《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仁宗要封赏张氏的叔叔张尧佐,却遭到包拯等大臣的反对,“大陈其不可,反覆数百言”,甚至还喷了宋仁宗一脸唾沫星子,“唾溅帝面”,张氏听说后,便主动“迎拜谢过”,消除了宋仁宗的怒气。(朱弁《曲洧旧闻》)

在宋仁宗的眼中,如此“善解人意”、聪慧乖巧的张氏自然要比凡事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的曹皇后可爱得多。因此,宋仁宗在纳张氏入宫后,张氏便一直“宠冠六宫”,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从正五品“才人”一跃成为正二品“修媛”,位份提升速度堪比火箭。

此外,宋仁宗对张氏的族人也是恩宠备至,不仅张氏的曾祖、祖父、父亲等人受到了“追赠三代”的额外恩宠,就连曾经拒绝收留张氏母女的张尧佐也因此青云直上,短短九年之内就从一名州县推官成为了礼部侍郎兼三司使,成为了掌管朝廷财政的最高官员。

张尧佐骤然而成新贵,自然有很多大臣起了“攀龙附凤”的念头,张尧佐及其家族成员也乐见其成,开始营私纳贿、仗势欺人,虽然包拯、王举正等大臣多次上书劝谏,但宋仁宗仍然置若罔闻、我行我素。

在给予张氏如此多的封赏后,宋仁宗仍然感到不满意,慢慢地,宋仁宗动了再次废立皇后的心思。如本文开头所述,宋仁宗之所以要将曹皇后的功劳加在张氏身上,就是为废曹皇后而改立张氏寻找借口。

虽然在群臣的反对之下,宋仁宗放弃了马上立张氏为后的念头,但是,就在这一年十月,宋仁宗还是封张氏为贵妃,这不仅使张氏成为了宋朝的第一位贵妃,还使得张氏距离皇后的宝座仅剩下了一步之遥。

三、宋仁宗的“长恨歌”

然而,宋仁宗的目的终究未能实现。因为就在六年之后,张贵妃便因病去世,此时,她仅仅只有31岁。

张贵妃去世后,宋仁宗“哀悼之甚,欲极礼数以宠秩之”:不仅追封其为“温成皇后”,还以皇帝和皇太后的丧葬礼仪,在皇仪殿为张贵妃举办了盛大的葬礼,“诸宫之亲,朝夕聚众,縗裳千人,号泣逾月”,同时,宋仁宗还“辍朝七日”,以示对于张贵妃的格外恩宠。

即使在张贵妃去世数年后,宋仁宗依然对她念念不忘。在为张贵妃设忌日、立享庙的同时,宋仁宗还一直保留着张贵妃生前所住“温成阁”的原貌,每到年节,宋仁宗都会命臣子为温成阁写词,表达追思之情,这种长情未了的表现,在历代封建帝王中是极为少见的。

纵观宋仁宗与张贵妃的爱情故事,不得不说,虽然张贵妃专宠后宫多年,也曾做出为亲属求官的越轨举动,但她身上最为可贵的,就是她对宋仁宗的真情——

曹皇后之所以不敢越雷池半步,并屡屡做出规劝的行为,是因为在她看来,宋仁宗是皇帝、是天子,她对宋仁宗的情感里有亲、有敬、有畏,但未必有爱。

但在张贵妃的眼中,这个名叫赵祯的男人是她的丈夫、是她的至爱、也是她的终身依靠,为他付出所有真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至于他是皇帝、还是一个普通的布衣百姓,这些都并不重要。

在充满权谋、斗争的后宫之中,张贵妃让宋仁宗体会到了最为平常也最为宝贵的人间真情,这也许便是宋仁宗如此长情的原因所在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