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库 > 盗墓笔记里的粽子是什么意思 书中的描写现实里有吗

盗墓笔记里的粽子是什么意思 书中的描写现实里有吗

[导读]:“粽子”原本只是一种节日里吃的食物,但随着《鬼吹灯》《盗墓笔记》的风靡,让这个词汇蕴含了另外一种含义,粽子是一句在盗墓者中流传的暗语,指墓里保存的比较完好,没有腐烂但已...

“粽子”原本只是一种节日里吃的食物,但随着《鬼吹灯》《盗墓笔记》的风靡,让这个词汇蕴含了另外一种含义,粽子是一句在盗墓者中流传的暗语,指墓里保存的比较完好,没有腐烂但已经尸变的尸体,摸到大粽子就是碰上麻烦了,指僵尸、恶鬼之类不干净的东西。来自于《鬼吹灯》作者虚构。

在小说中,《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小说中提到可以用黑驴蹄子克制。

在《盗墓笔记》中提到可以用张起灵的血克制,不过这是个人因素。

而根据《鬼吹灯》的作者天下霸唱自述,粽子这个词语是他自己杜撰的。

“关于名词和术语,有必解释一下,《鬼吹灯》中称盗墓为“倒斗”,和称陪葬品为“冥器”一样,这些特殊的行业名词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的;而称古墓中的尸体为“粽子”,则完全是我个人原创虚构的,以前从没有这种说法。”上面这段话是摘自《鬼吹灯》后记,作者明确的说明了“粽子”一词是作者本人虚构的。

粽子:指古墓中的尸体保存的比较完整,没有毁坏,不腐而僵。

1.大粽子:厉害的僵尸、恶鬼之类的东西。

2.老粽子:可发生尸变的不好对付的僵尸。

3.干粽子:是指墓里的尸体烂得只剩下一堆白骨了。

4.肉粽子:是指尸体身上值钱的东西多。

5.血粽子:血尸墓中的粽子,最厉害。

6.霉粽子:是指具有尸毒的尸体。

7.女粽子:女尸尸化后的粽子,比普通粽子更厉害

那么现实生活中,真的有“粽子”吗?

我们来看看一些书中内容的科学解释:

书中的盗墓“神器”洛阳铲其实是考古、钻探等领域的常用工具。可以打入地下十几二十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

小说中出场率很高的尸蟞,是盗墓者的克星。不过据昆虫专家说,尸蟞其实应该是生活在水里面的,个头非常小,以吃海底腐烂生物为生,但吃人一说并不存在。

核心提示网络剧《盗墓笔记》热播,虽然被原著粉丝频频吐槽,却也让考古和文物成为热门话题,不少人较真小说和电视剧中究竟哪些是虚构,哪些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文艺作品就是文艺作品,它跟考古教科书承担的功能是不一样的,相信不会有几个人会认为“血尸”或“尸蟞”真的存在,所以不必低估观众的判断力。不过问题来了,在真实的古墓之中究竟会有哪些“活物”?考古工作者是否经历过“灵异事件”?如何看待盗墓小说?倒是真有网友关心,不妨看看两位资深考古人士怎么说。

“血尸”?明朝以前很难有!

“离奇的事情见过不少,知道这地底下的,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南派三叔在开篇便给《盗墓笔记》定了一个基调,在他笔下神秘的地下世界里,也确实存在各种危险生物,既有没腐烂但已经尸变的尸体—“粽子”、“血尸”,也有侵略性极强的“尸蛾”、“尸蟞”等凶恶生物。这些当然是三叔逗你玩的,那么在真实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会不会常遇到尸体呢?

“明朝以后,因为棺椁密封技术的发展,古墓中的肉身多了起来,但在明朝之前是非常少见的,很多别说头发,就是骨头都早早和棺椁一起腐烂掉了,完全分不清。所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了一具完整女尸辛追,全国都轰动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陈家昌说,在考古发掘中,能否碰见完整的尸骨,跟墓葬的保存情况都有很大关系,墓葬越完整、密闭环境越好,尸骨保存情况就会相对好一些,相应的,出土的文物也会多一些,所以开句玩笑,考古人员真发现了“粽子”、“血尸”,会高兴坏的,因为这意味着会有大发现。

陈家昌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之前,国内考古工作者普遍对古墓中的尸体并不太感冒,也不大愿意触碰,一方面是认为其并无考古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尊重逝者的传统。在辛追墓的发掘中,医学开始介入,以研究其肉身为何两千年不腐,此后多学科进入考古领域,关注的方面多起来,所以考古人员对完整尸骨、衣着等的兴奋度也高了很多。就河南而言,由于气候环境温差大,不利于尸体保存,完整尸骨很难遇到。

“活物”?古墓中究竟会有些啥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刘斌博士也告诉记者,即使是陪葬品比较多的墓葬,里面也不会有奇怪的味道,“里面只有潮气,就跟进地窖的味道一样。如果说生物,可能会遇到蛇、老鼠和蟾蜍之类,特别是北方,蟾蜍会多一些”。

不过,除非墓葬被盗墓贼破坏过,这些“活物”一般很难进入棺椁内部,而且它们一般只能到达地下两米的深度,再往下就不会有了。

“理论上,古墓内部会有一些微生物存在,比如厌氧菌,有些墓主人衣服上的霉斑就是它们留下的。”陈家昌说,除此之外,古墓中的环境通常都是密闭的,一些南方的古墓甚至完全浸泡在水中,外表裹着厚厚的青膏泥,完全不通氧气,内部不可能再有其他“活物”。

刘斌说,在考古现场,人们不必准备“黑驴蹄子”,不会担心任何奇怪的事,如果说有什么怕的话,就是怕在地下发掘时土石塌方,怕发掘出的文物丢失或被二次破坏。而他在多年考古经历中唯一一次听说的“灵异事件”,最后也是虚惊一场。

上世纪80年代山西太原发掘一座北朝墓,墓没有坍塌,有考古人员便进入其内部工作,此后他精神不太好,一直掉头发,大家觉得很诡异。但去医院一检查,原来是汞中毒。“这座墓里撒了很多朱砂,朱砂就是汞矿,时间长了汞蒸发出来,充满了整个墓室,被人吸入。其实很多古墓里都会发现朱砂,可能是古人做仪式或装饰所用,也有辟邪的说法。”刘斌说。

小说?没时间看,也相信不会有人当真

由于考古工作繁忙,两位考古人表示没有看过盗墓小说和电视剧,但有所耳闻。对于《盗墓笔记》在网上的争议,他们认为这首先是文艺作品,有很大想象成分在里面,一般人不会把它当真,就像武侠和玄幻小说一样。

他们认为,这些作品中确实会因为作者知识的局限或者写作的需要,而存在一些“硬伤”,在考古人员看来比较外行,也可能会对公众产生一些影响,不过,随着公众考古以及博物馆功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古代社会遗留下的古物信息,“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应该很容易判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品读文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