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5 15:03 作者 :生活常识达人 围观 : 次
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年仅十四岁的汉平帝突然驾崩,第二年三月,众臣议立不到两岁的刘婴为太子(史称孺子婴),由权臣王莽以“假皇帝”名义代行天子之职,西汉进入皇位空悬阶段。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元月),刘婴被废黜太子之位,王莽正式登基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就此灭亡。于是,史学家认定,王莽早已心怀不轨,之所以立年幼的孺子婴为太子,就是为日后篡汉做准备。
事实上,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这个结论纯粹是以班固为首的儒家学者,为了维护儒家道统,完全不顾历史事实,编造出来混淆视听的说辞。后人因为历史环境的变化,不能辨识其中的奥妙,跟着人云亦云而已。当我们解析完以下五个疑点,真相就一目了然。
孺子婴
第一个疑问,为何立年幼的孺子婴为太子,不能立一个年长的吗?汉平帝驾崩以后,实际上汉元帝刘奭这一支已经全部死绝了,后嗣之君只能从汉元帝的兄弟后人中选择。汉元帝有四个弟弟,除了幼弟无后早亡,其他三个弟弟分别是:淮阳王刘钦、楚王刘嚣、东平王刘宇。
汉代君主继承遵守周公的宗法制,即立嗣以嫡。也就是说,父亲死了,要立嫡长子为继承人,如果没有嫡子,就将庶子立为嫡子,如果连庶子都没有,就将血缘关系最近的后代过继给先君,作为嫡子继承皇位。
举个例子,汉成帝(汉元帝的嫡长子)一生没有子嗣,就将跟他血缘关系最近的侄子刘欣(汉哀帝)过继为子,继承了他的皇位。刘欣也无子,他去世后,刘奭后人中就仅剩下一个刘衎(汉平帝),所以,就只能将刘衎过继给汉成帝为子继承皇位。现在汉元帝刘奭的独苗刘衎也死了,就只能从他的弟弟的后人中寻找一人,过继给刘衎为子,以延续国祚。
汉元帝刘奭
笔者特地查询了一下皇室成员谱系,发现史书没有完全记载跟孺子婴同辈的兄弟们。原因很简单,按照古代封爵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兄弟的封爵随着辈分增加,逐步降格,到了刘婴这一代,除了嫡长子们,大多数人已经没了爵位,所以史书很少记载他们。
虽然没办法将刘婴这一代所有人员全部获知,但我们可以推算一下他们的年龄。以史书确切记载的,以年龄最大的汉成帝为例推算,到元始五年,刘婴这一辈年龄最大的顶多十四五岁,这还是在极端情况下。也就是说,很大可能性是,刘婴的兄弟们大多跟他年龄相仿,都没有成年,立年长的意义也不大。
第二个疑问,既然刘婴这一辈都太小,为什么不立上一辈的?这个疑问看起来理由很充足,但西汉立嗣有个原则:兄弟不相入庙。意思说,哥俩都是皇帝,死后只有一个可以进太庙,所以一般情况下,一辈人只有一个皇帝,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在孺子婴这辈人中立嗣君的原因。
祭庙
有人可能要反驳,汉哀帝和汉平帝就是兄弟辈。是的,那是因为首先要满足另一条原则:立嗣以亲。即要在先皇最亲的人中寻找,汉哀帝死后,汉平帝是唯一的独苗,根本没有后辈可立。
第三个疑问,即使刘婴后辈,也有比他大的,为什么独独立了几乎是年龄最小的刘婴?确实有比刘婴岁数大的,有两个原因导致只能立刘婴。一是即使比他大十岁左右,同样是未成年人,同样无法亲政;二是别忘了另一个事实,驾崩的汉平帝只有十四岁,刘婴是要过继给汉平帝为子继位的,一个十四岁的“父亲”,你能给他弄个十几岁的儿子吗?所以,选择刘婴实属无奈。
第四个疑问,为什么只是立刘婴为太子,而不是皇帝?这个问题只要了解当时的情况,答案就一目了然。如果刘婴被立为皇帝,那么他就必须临朝,可他还不满两岁。那么就只能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怀抱小皇帝临朝,试想一下,七十多岁的老太后抱着两岁的婴儿上朝,这不是要人命吗?
王政君
即便临朝,朝政还得由王莽主持。万般无奈之下,暂时立刘婴为太子,等他年龄稍长,能坐得住龙椅再登基称帝,恐怕是那个条件下唯一的选择。
第五个疑问,为什么不立刘婴的母亲为太后,由年轻的太后怀抱小皇帝临朝听政?关于这个问题,了解了汉哀帝时期的历史就会知道,一是这种做法不符合礼法规定,二是这种做法可能会造成朝政的新一轮争斗,完全可能引发汉哀帝时期的悲剧重演。当年,正是因为汉哀帝的外戚傅丁两族,把大汉帝国拖进了万劫不复。
限于篇幅问题,笔者不能把这个时期的所有情况展现给大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之所以立年幼的孺子婴为太子,实在是一种无奈选择。要怪只能怪古代的继承法太过死板,而这个继承法恰恰是由周公创立,是古人心目中的宪法,是维护封建王朝正统性的根本保障。这部法律,直到清王朝,才由满人做了一些灵活性的变通,在汉代,它的神圣无可替代。
王莽
因此,拿立幼不立长做文章是不客观的,是某些史学家刻意隐瞒实情,概念上偷梁换柱,欺瞒后人不懂当时的历史环境,以软刀子诛杀王莽的行径。
,